经典导读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舜耕书院 >> 经典导读 >> 正文

《论语》讲座稿260《卫灵公》026(补2020.09.01)

2020-09-09   作者:   来源:   点击:  

《论语》讲座稿260《卫灵公》0262020.09.01

【学友好!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!今有QQ群微信群共计390个,皆由本人逐一贴发;群数众多,故一次发出全文。文稿乃宗来自学所撰,应邀方来贴发于贵群,不参与群聊,若有垂询,可随时给宗来留言待答。以往文稿均在QQ空间日志,任凭浏览转发。每周两次,周二论语,周日诗经,若有事耽误,日后必补。】

{15.24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?己所不欲(4),勿施於人。”}

【1】是否德达圣境,不修不行则必不能达;既能修行而已达圣境,是否得圣名则在于天。纵然不敢期望圣境与圣名,亦当无愧于“人生”。小人未堕落为奸佞邪恶之徒,依旧是人,以其良心良知犹在也。有良心良知而加以学习与修养,则可入君子之境。

“可以终身行之”之“一言”,自生而为人以至于此生终结,皆当行之;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皆当行之;自君子以至于圣人,必能行之。夫子告之以“恕”,何不告之以“忠恕”或“仁义”也?“仁义”可兼“忠恕”,而“忠恕”可通“仁义”。

“忠恕”之“忠”所重在己心之诚,“恕”之所重则在己行之敬;“忠恕”二字皆“从心”,“忠”之所重在于持己,“恕”之所重在于待人。己心所持非“行”也,己心作用于待人接物而后有“行”。子贡所问,在于“可行”,故告之以“恕”。

陈祥道先生曰:“孔子曰:‘一言有益于智,莫如豫;一言有益于仁,莫如恕。’‘君子之于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’而恕则近仁,故可终身行之。……《春秋传》曰:‘恕而行之,德之则也,礼之经也。’盖则与经,立本着也。立本则与趋时者异矣,故可终身行之。”

【2】“恕”当兼有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与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两义。然而,夫子何以独言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?张岱《四书遇》引姚元素之言曰:“人情于所欲,犹有涉于私者,至所不欲而其情最真,不欲能勿施,其念亦最公。”

“己所不欲”者,无需言既“所不欲者”乃是何事,但凡其“所不欲者”,亦必人人之“所不欲者”。不欲受人侮辱则莫侮辱人,不欲受人欺诈则莫欺诈人,不欲受人利诱则莫利诱人,不欲受人胁迫则莫胁迫人,不欲受人伤害则莫伤害人。如此而已。

何以不曰“己有所欲,则施于人”?己心未正,则有私心、私情、私意、私欲混在于心,则其所欲者,未必是古今天下人人之所欲,则岂能尽皆施之于人?譬如,欲中有好恶,若是古今天下人人之所好所恶则可,否则,或己之所好即人之所恶,岂能施之于人?

常见将好意强加于人者。所谓好意,亦即“我之所欲”,而未必是“善意”。“好意”未必是邪恶,然而,终究是“私欲”,其“私”或是一己之私,或一家之私、一国之私、人类之私,或一时之私,终究是以私害公,不可施之于人也。

【3】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乃是人人所当行,且必能行,设若不行,则如孟子所云:“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”。“己所欲,施于人”,则未必是皆所当行,亦未必是人人之所能行者。纵然是“善意”,亦惟当施于己,而不可施于人。何也?

“子绝四,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”,“善意”已落入“意”中矣。然则“善”可以“施于人”乎?所谓“施”,亦由己而施于人,而非必欲他人亦施其善于我,此乃可望而不可必者也。“己欲善”是“求诸己”,“恶”则“己所不欲”,则己当戒己之恶也。

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夫子何以未言及?此是人人所当行,而未必是人人所能行。何也?“己所不欲”之“不欲”乃是人人之所同,“欲立欲达”之“所欲”则未必同。“立己、达己”亦“求诸己”,而不宜“求诸人”。

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则当务在于“己立、己达”,而“立人、达人”在于莫扰莫阻他人所欲立、所欲达,不强求他人之所立、所达同于己。譬如,己欲“小康、大同”,人欲“自有、民主”,不宜强加“小康、大同”于人。

进而言之,人亦欲“小康、大同”,则我不扰不阻,可谓“朋友”;人有所不知不能而来学来问,则以所知而敬告;见人有错有误,则切磋箴规之;人有灾有难而来求助,则诚心以救助之。人以其所欲之“自由、民主”强加于我,是人将“己所不欲”而“施于人”。

【学不在多,而在思而躬行。若有垂询,敬请小窗留言直说,必答以供参考。谢绝闲聊与争辩,无礼不答。若贵群不想继续,敬请告知,宗来愿意退出。若有愿转贴、转播者,悉听尊便。】

上一条:中華文化概論綱要·前言與緒論

下一条:《论语》讲座稿259《卫灵公》025(2020.08.25)

 
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文学院 电话:0531-82769210  邮编:250022

Copyright Bet360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.2019

鲁ICP备09051414号